Search for...

10.23.2007

學院派

是阿,當劉老師半開玩笑的說「你這個學院派」的時候,我知道我實在無法找出辯駁的方法。我在學院體制下度過了超過半輩子,中間稍微脫離後來還又回去(回到更加學院的地方,學校的名字本來就叫做音樂「院」),真的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學院派人士。

學院派之所以被拿來罵人,應該是真的有一些空有理論沒有實際的人們,說了一些白痴的話或是作了一些白痴的事情。回想起我在念國中的時候,曾經因為太過於大肆宣揚「流行音樂都是垃圾」論調而被當時的視唱聽寫老師(根本一個禮拜只會跟我們見面2個小時)叫過去談話,大致上就是問我為甚麼如此斷定阿甚麼的。然而人真的不能鐵齒,不到兩年的時間我已經會跟同學去KTV唱歌了。老實說當時去唱歌純粹是為了展現自己的優越感(我是說我,跟其他同學無關XD),就是可以輕易唱出很困難的音程節奏之類的(一群音樂班的國中生跑去唱比平常視唱聽寫課簡單三百倍的東西...),歌在表達甚麼,並不重要。唱完就會互相說「哎呀你唱的比蕭亞軒好多了」這種沒啥意義的話XD

經過了這麼多年中間的這麼多事情,現在我當然會說,流行歌(其中當然還是有很大一部份我到現在都覺得是垃圾XD)是一種藝術,只是展現的方式跟我們在「學院」中學到的,可能有一些不一樣。唱歌真的很簡單嗎?在經歷過為了一句話反覆錄了不下數十個Take之後,我一點也不這麼覺得。寫歌很簡單嗎?嘗過整整花兩天搞定一首歌的「初版」旋律自己卻還相當不滿意的滋味之後,我完全不這樣認為。

我想我還是有持續散發一些傳統學院派的氣質(諸如機車的說話態度?XD),不過我現在漸漸知道何時該把學院的事情忘記,在這種看似相關其實邏輯不同的事情上,找到自己學院之外的方式。

當然學院教的東西有時候真的有派上用場XD 關於張力,關於線條,關於色彩,關於修辭(音樂上的修辭學,告訴你,這從18世紀到現在都大同小異!),關於情感,關於溫度.........這些方面我相信所有音樂都是一樣的。


-----------

最近喜歡把葡萄柚切成16小塊(不要問我怎麼切的,自己拿一顆起來切馬上可以自然而然切成16塊)然後丟到碗裡,再加入剛好滿的柳橙汁,用湯匙一塊一塊舀起來吃,實在是很享受XD 酸酸甜甜澀澀,太讚了!

4 則留言:

Victor 提到...

我同學說古典音樂和流行音樂差在可塑性,其實我也不是很懂啦 XD

我個人是認為古典音樂之所以古典(經典)是因為經過時間的篩選,像最經點的卡農的作者就只有那首卡農曲式的輪迴曲(是這樣講的嗎 XD?)留下來,甚至被大家認為卡農就是那首曲子,其它的完全沒有人知道,我就認為是經過時間"天擇"下來的,現在的流行樂如果能個耐聽個一兩百年,到了以後說不定也變成古典樂 XD,不過的確大部份的流行樂都只是充曲數而已的垃圾! 一張專輯只有一兩首可以聽,其它完全是口水 XD,不過不要說耐聽個一兩百年,連現在都沒人想聽 XD

我個人沒有什麼特別喜好,我總覺得好聽的音樂就是好音樂,難聽的音樂技巧再好、再經典、再怎樣之類的,我還是覺得很爛= =,我小提琴老師說這種東西很主觀,也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吧,不過庸俗的我只能打打魔獸,打打嘴砲,和有著這樣傭俗的想法 XD

阿 ... 囧
工程數學還沒讀完~ 居然打起嘴砲來了 繼續讀去

Orangist HUANG 提到...

哇嗚,好認真的留言!

不過話說以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在18世紀19九世紀初這段時間,歐洲並沒有所謂的「古典音樂」,當時的人演奏會的時候完全不會考慮演奏稍早的人創作的曲子,通常曲子創作出來都為了一次演出而已,而且都是有目的的創作(例如為了皇室的某個活動阿,為了教堂阿之類的)。而當時演奏會的狀況跟現在的演唱會也非常類似(甚至更加...妙),觀眾可以隨意走動,可以在底下聊天,可以在感到無聊的時候要求多加一個中場休息...等等。

現在聽古典音樂必須肅靜的理由我也不是很清楚,不過我知道在歷史的過程當中,我們現在稱為古典音樂的這個「東西」,從19世紀大家不再需要為了特定目的創作而可以自行因為藝術的緣故創作的時候,漸漸被藝術化。

而且現在大家聽的流行音樂也不是突然出現,真要找個淵源,他還是源自於歐洲的古典音樂(基本上這兩「種」音樂用的是同樣的音階系統,同樣的和聲邏輯....他們之間的差異遠小於跟「禮樂」之間的差異XD)。不過這淵源已經很遠,生於現代的我們,會去聽流行歌的很多,會去聽古典樂的很少。大家對流行音樂的看法就是,好聽就好,但是一想到古典音樂大家恐怕都會浮現國中音樂老師嚴肅的面孔:「貝多芬的第五號交響曲使用了.....技巧,在...的表現上尤其明顯,請看第8個譜例...」

但是我真的要說,古典音樂跟流行音樂真的沒有這麼不同。古典音樂也是好聽就好(沒有作曲家是為了展現高超的作曲技法而作曲,大家都是為了好聽,相信我XD),流行音樂的產生當中也有很多大家絕對想不到而且也不會去想的技巧。

好吧我也不知道我在說啥...不過卡農在歐洲這邊倒是沒有很紅,整個奧地利都被莫札特,舒伯特以及約翰史特勞斯佔領了我想XD

匿名 提到...

"沒有作曲家是為了展現高超的作曲技法而作曲,大家都是為了好聽,相信我XD"

唉我怎麼有很多老師(或是同學)都是為了展現高超的作曲技法而作曲,甚至想盡辦不要讓人覺得"好聽和諧",要具有走在時代尖端的前衛頭腦才能真正來欣賞...
我大三的導師(那個史托克豪森的超級粉絲)就深深的認為"流行歌=兒歌"!!要是他現在知道我現在就在做流行歌和兒歌的話,可能會...後悔沒把我當掉 囧?

Orangist HUANG 提到...

因為我可能沒有說清楚。說為了「好聽」可能有點太模糊了,應該說...展現音樂的張力?引起聽眾的共鳴?表達他內心甚或是潛意識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領域?

作曲有很多目的,當然我們很熟知那些,為了讓聽眾因為聽到和諧的聲響而感到幸福快樂的作品。然而我最近(多虧了我們的主修教授...)漸漸了解到,音樂跟繪畫一樣不見得只能讓人得到幸福。

不和諧不代表「難聽」。有些事情真的靠著所謂的「無調性」聲響或是沒有音高或節奏的聲響得到很完美的詮釋。像是,密室中的幽閉恐懼症患者、都市喧囂中的一株不屬於它的小花、因為過去的回憶太過美好而害怕未來的到來....

這些都是很主觀的東西,而且每個人「聽到的畫面」也是不一樣的,因此當然,大家都可以不喜歡他,因為聽不到畫面。但是這跟和不和諧沒有直接關係,很多和諧的曲子也都難聽到讓我很想轉台XD

覺得流行歌是兒歌的人們,只能說他還停留在幼稚的我的國一階段...

那些少數為了展現高超技巧而作曲的人們,請醒醒!音樂是真的,理論是假的。主觀情感是先的,客觀技巧是後的。